数字时代的学习模式对实验教学的影响与探讨与教材教法
笔者任教大一普物实验课程已超过二十年,长期从实验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实验能力与表现,发现这些大一理工科系新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问问题的能力、实验前听讲解及阅读实验手册的能力等等,一届比一届低落.本文探讨在现今这种快闪的数字时代,教师、家长及学校在教学上如何面对与因应,让实验教学能发挥实质功效. 德国精神医师及脑科学研究者施彼策(M.Spitzer),在其科普著作《数字痴呆症》指出,数字媒体会令人成瘾,并剥夺睡眠。它们会损害记忆力、减弱心智工作能力,所以基本上并不适合用来促进教育方面的学习。OECD直指,各国不能只是一味补助高科技的信息硬件和服务,应该要强化最基本的阅读和数理能力,才能在科技浪潮之下创造真正的机会平等。 再拟真的数字教材,都还是无法取代实际动手的亲身体验。数字教材可以当作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不能当作教学的主体。网络影片可以用来参考、预习或复习,但无法取代实际操作与实验课:透过网络或电子器材的互动,怎样也取代不了真实的人与人、人与实验器材的互动。 推广数字学习的人士常说,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看看在车上街上边走边滑手机的学生,有多少比例是在「学习」?实验教学所要教导的程序性知识,更不是随时随地能学习的。 数字学习的优点在于其辅助教学与传播的效果,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学校和教师应该致力于改善实验室的环境、提升教材与教法,让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并透过实验教学的动手做,带动学生动思考、引发好奇与积极,进而善用数字资源为学习加分,让逐渐肤浅的学习模式,转为深入扎实。
高等教育 物理课 实验课程 学习模式 数字时代
邱韵如
长庚大学通识中心,台湾桃园市333
国内会议
苏州
中文
69-72
2015-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