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至清代中医膏方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膏药的制作作了详尽的说明,提出以治病的需求来确定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本草经集注》指出”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并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凡合膏,初以苦酒渍取,令淹,溲浃后,不用多汁,密覆勿泄.唐宋时期,朝廷也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使得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宋金元时期,无论滋补还是治疗所用,膏和煎已不刻意区分,膏方的叫法由“煎”逐渐向“膏”过度。并以内服为主。清代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
中医膏方 制作方法 历史演变
丁树栋 管恩兰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262200 山东省诸城市和平药店总店,262200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4-5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