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城墙内外居住格局的演变--基于甘肃西部治城的考察
在中国古代,城池是为区域的中心,对该地区的人群、文化与经济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其布局上,不同的族群通过居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城池的面貌.自元代以来,就有不少中亚人定居甘肃,明清以来,周边各少数民族不断内附,汇集在城池周围.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同的民族以城墙相隔,在城池的空间利用上相互博弈,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甘肃地区多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并且,伴随着这一形成过程的,是区域内对族群的认同.本文所指的甘肃西部大致是指兰州以西的甘肃地区。这一地区,自西汉时设立河西四郡,唐代设河西、陇右节度使,元代设甘肃行省,明代以来,卫所设立,并开始大规模的修城移民。入清后卫所裁撤,设立府、县、厅,八旗也先后入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该区域多是处在王朝的边疆地区。外族、移民的迁入,使得区域内形成了各个民族相互杂处的局面,民族之间往来日益密切,在多民族交融的甘肃西部地区,城池面貌也独具一格。
甘肃西部 城池面貌 居住格局 明清时期
罗聪
国内会议
银川
中文
143-149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