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传统文化之根:清代台湾初等教育
有清一代,为汉族移民传承与建立中国文化于台湾的最重要的阶段,而清代台湾的初等教育义学及土番社学乃是台湾文化的根源.清代台湾义学的创办,被视为”海疆之盛举”,清朝统治者把其视为维持台湾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之一.义学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之一,在教学内容上,虽不如书院高深,亦不如私塾普遍,但它介于书院与私塾之间,以补充两者之间的不足,为”化民成俗”之先锋,在清代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清代台湾的初等教育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台湾初等教育的设立主要是基于清初稳定台湾社会和清末安抚番民,维护海疆统一的背景下设立的:第二、这一教育体制乃仿“滇、黔、粤、蜀”之制,在台湾实施“熟番教生番”的教学模式,这是内地及边疆民族地区义学教学模式在台湾的移植与推广,体现了台湾初等教育与南方民族地区初等教育乃属同一体系,其文化根基都源自于大陆。而正是清代在台湾有效实施义学与土番社学,促进了汉文化在台湾内的传播,加强了原住民的汉文化教育,促使其逐渐与汉人移民相互融合,使汉文化深深植根于台湾的社会土壤之中。同时也维护了海疆的统一,这也是中央王朝加强国家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初等教育 传统文化 教育体制 清代
付春
云南行政学院
国内会议
海口
中文
50-52
2015-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