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份认同视角下的国家与失地农民关系的流变
失地农民的自我新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着的过程.在大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通过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可折射出影响农民身份认同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是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邓正来、景跃进指出:中国现代化的症结,在于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这种良性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指国家和公民间的互惠互信关系。在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互构中,国家和失地农民的关系由零和博弈到共和博弈的转变,可以说是为现代性国家政权的生成奠定了基点。当前,随着个体反思性的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定义身份的能力,有了更多的渠道,因此,探索建立新型的国家和失地农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失地农民 身份认同 反思性建构 互惠互信关系
王亮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684-697
2015-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