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的精英与沉默的大多数:阶级阶层分化下乡村社区治理的困境--基于珠三角F村社区营造案例的探讨
公民社会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都强调社会相对于国家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强调社会主体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然而,在过去十年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农民参与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珠三角F村社区营造案例的研究发现,在高度市场化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也更为严重,瓦解着社区的公共性.地方精英逐渐垄断了各种资源,活跃在社区公共舞台,而底层群体呈现碎片化状态,在社区公共生活中遭到排斥.政府依靠项目制进行社会治理方式,对地方精英形成很大的依赖,地方精英由此获得了更多的公共资源,进一步加剧了阶级阶层分化.不彻底改变既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就不可能让底层真正组织动员起来,不可能重建社区的公共性.公民社会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刻意回避了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导致的阶级分化和矛盾冲突,用一套抽象的普世价值建构一个理想社会模型,空谈形式民主和程序正义,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没有充分的经济民主,没有社区成员地位的实质平等,政治民主就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
乡村社区治理 社会结构 民主机制 村民参与 阶级阶层分化
张慧鹏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广州510006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76-197
2015-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