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原发性回肓部鳞状细胞癌1例

鳞状细胞癌一般发生于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喉、阴茎等处,而支气管、肾盂、胆囊等处虽不被鳞状上皮覆盖,但可以通过鳞状上皮化生发生鳞状细胞癌,少见于无鳞状细胞发生的部位。由于回肓部以腺上皮为主,无鳞状上皮覆盖,故原发性同盲部鳞状细胞癌十分罕见,发病率仅占结肠癌的0.035%。诊断也应当极其慎重。原发性回盲部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准:1:没有其他部位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证据;2:在肿瘤和肛门鳞状上皮之间无延续或者过度;3:受累肠管与被覆鳞状上皮部位无瘘管连接;4:细胞间桥伴或不伴角化珠形成,但没有黏蛋白无腺上皮分化。原发性回盲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可能:来源于慢性炎症等原因所致鳞状上皮化生;2.由于基因组紊乱和接下来的恶性改变导致多潜能干细胞向鳞状细胞的异常分化;3.源自外胚层细胞的胚胎巢穴(衍化细胞)残留;4.粘膜损伤引起的未分化细胞或基底细胞的增殖转化;5.外伤、手术等原因所致鳞状上皮细胞残留种植。本例患者无特殊病史,胸部X片及腹部CT排除其他部位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可能,免疫组化AE1/AE3(+)提示上皮源性肿瘤,P63(+)+P40(+)、CK5/6(+)提示为鳞状细胞癌,CDX2(-),排除腺癌可能,CGA(-)、Syn(-)排除神经内分泌来源,符合原发性鳞癌的病理学特点,Ki67阳性主要是组织增殖情况,结合病史,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原发性同盲部鳞状细胞癌诊断明确。术后分期T3N0M0,未做辅助治疗,给予定期复查,目前术后14个月,复查未见异常。

鳞状细胞癌 诊断标准 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

张毅勋 王晓娟 袁红琴 王文渊 李耀平 卢艳军 王海波

山西省肿瘤医院

国内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九届腹腔镜外科会议

南京

中文

246-248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