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肛提肌拉伸比预测分娩过程中肛提肌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肛提肌拉伸比能否成为预测分娩过程中肛提肌损伤风险的指标.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应用三维/四维超声对妊娠37-42周初产妇进行盆底结构检查,并于产后6周复查.应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对孕妇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肛提肌初长度、肛提肌最大长度、肛提肌拉伸比、妊娠孕周、分娩孕周、胎儿头围、体重等因素与产后肛提肌撕脱的关系进行对比观察.应用ROC曲线下面积表示主要危险因素预测肛提肌损伤风险的能力. 结果:共有403例孕妇入组,243例经阴道分娩,其中238例自然分娩,5例应用产钳助产。产后38例肛提肌损伤。在单因素逻辑回归中发现胎儿头围、孕妇肛提肌拉伸比和产程过程中应用产钳助产与肛提肌损伤相关。然而,在多因素逻辑回归中发现孕妇肛提肌拉伸比无明显意义。在预测分娩过程中肛提肌损伤风险方面,胎儿头围的预测能力较肛提肌拉伸比更大。 结论:肛提肌拉伸比并不是引起肛提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胎儿头围预测肛提肌损伤的能力大于肛提肌拉伸比。

分娩过程 肛提肌损伤 风险预测 肛提肌拉伸比 胎儿头围

王旭东 任敏 车国英 张媛媛 田家玮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哈尔滨150086

国内会议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厦门

中文

418-418

2018-05-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