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中的特色保护与传承--基于新型城镇化语境的探讨
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愿景下,我们亟需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探索当前乡村发展中如何记住乡愁等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纵观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乡村建设始终与其紧密相连、充分互动,最终形成的是城乡景观有别、文明共享、设施均等的高度统筹状态,城、乡的文化亦是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和相互影响的.但在我国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历程中,城乡关系长期被置于失衡的困境,乡村的衰败成为城市发展的负面代价.一方面,受到城市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乡村文化精髓,正面临不断边缘化、日益消解的危机;另一方面,我国乡村存在着无法克服的传统文化缺陷(如小富即安的文化特质),新的精神文化尚未建立健全,同样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中重建乡村文化的价值.基于此,在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要求,而乡村作为中华文明之根、文化传承的载体,决定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环.
乡村规划 地方特色 资源保护 文化传承
梅耀林
江苏省住建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25-33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