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民俗称谓的变化和社会发展
任何一个人,当他准备与别人说话时,总要根据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先给以称呼,如”爸爸”、”妈妈”、”先生”、”师傅”等,这种称呼用语也叫称谓.称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俗称谓是方言的一部分,它和方言一样具有稳定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称谓也是丰富多彩的.称谓语有较强的地方特征,它们往往是同一个地域的人们在千百年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因而一个地方的称谓语系统可以鲜明地反映此地的社会文化,包括传统习俗、伦理观、价值观、政治背景等.称谓语能长期为同一地区的人们通用,因而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的变革,称谓语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仅就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沛县地区称谓语的变化加以探讨.
沛县 民俗称谓 历史变化 时代特色
孙尊斌
沛县汉文化研究会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26-130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