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多环芳烃对条纹锯鮨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
为探讨不同多环芳烃(PAHs)对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分别比较研究了多环芳烃中的3环菲(Phe)、4环芘(Py)、5环苯并芘(Bap)单一暴露和与α-萘黄酮(ANF)联合暴露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对其胚胎中的细胞色素酶(EROD)活性、发育畸形(以心脏畸形为准)、孵化率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Bap、Py的浓度与EROD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比Phe明显,3种PAHs对条纹锯鮨胚胎中EROD活性的诱导能力为Bap>Py>Phe,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各物质的最高浓度组,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857.52%、514.21%、280.50%,在ANF影响下,EROD的活性诱导被抑制,最高浓度组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89.27%、278.55%、195.40%;2)综合考虑孵化率、畸形指数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3种PAHs对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分别为Bap>Py>Phe,3种物质的浓度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明显负相关,与畸形指数和仔鱼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在ANF影响下,Bap和Py处理组的毒性效应得到明显抑制,Phe处理组的毒性效应与单一暴露处理相比无相关性.
条纹锯鮨 多环芳烃 胚胎发育 毒性效应
孔祥迪 刘莉 李炎璐 于欢欢 陈超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27-28
2015-11-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