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北京市近二十年景观破碎化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本文基于1993、2003、2013年三期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的一、二级景观类型的土地覆盖数据,利用移动窗口法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景观破碎度空间分布格局和破碎化过程.结果表明,20年来北京市建设用地增加47.16%,耕地及水域湿地分别减少21.86%、24.14%,景观形状指数(LSI)从88.426增加到98.897,显示出北京市景观破碎化的增加趋势;北京市景观破碎化具有区位效应,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并表现出两极化的现象,其中高度破碎化区域(主要位于核心城市的城郊交错区)和低度破碎化区域(山区和大城区)的面积增加,而中度破碎化的区域减少;北京市的景观破碎化格局没有方向性偏好,景观破碎化格局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大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的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廊道维护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建设 景观格局 破碎化 区位效应

付刚 白加德 张树苗 李夷平 高晓奇 肖能文 李俊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北京麋鹿生态试验中心,北京,100076

国内会议

麋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31-243

2015-11-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