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研发、纵向一体化与自主品牌导入期的创新绩效--中国乘用车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
加入WTO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已经逐步实现在生产规模和能力上对欧美日等汽车大国的赶超.轿车自主产品和品牌的发展、扩散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部分企业已经顺利实现从”单一工厂、单一品牌”模式到”多品牌、多系列”经营体系的转换.2005年以后以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制造企业的迅速崛起,也得益于它们在研发投入、研发队伍和研发模式上的优化.但整体上,本土汽车生产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广,还处于向跨国公司”模仿性学习”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焦点从规模、价格转化为品牌、品质和服务,经历了2005~2010年的高速扩张后,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11年开始持续下降,一些自主品牌的制造企业要么被跨国公司主导的大集团兼并(长丰、吉奥、哈飞等),要么压缩产品线长度,将有限能力集中在SUV和MPV细分市场(长城、江淮).一度被学界和业界赞誉的自主品牌开发和生产模式为什么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来源?研发和生产模式对自主品牌制造企业的创新绩效有何影响?尚处于发展初期的自主品牌制造企业从以往研发和生产体系可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分析这几类问题就成为本文主要动机.
汽车工业 创新绩效 开放式研发 纵向一体化 品牌导入期
白让让 谭诗羽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200433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69-80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