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金融摩擦、资本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分析

本文基于Hsieh和Klenow(2009)度量资源配置效率方法计算资本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借鉴龚关和胡关亮(2013)放宽了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在此模型基础上,利用金融摩擦分位数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产出效率,运用中国工业制造业数据回答金融摩擦对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否存在影响的争议,证明金融摩擦对全要素生产率(TFP)有显著影响,而不是Daniel YiXu(2014)所认为的金融摩擦对全要素生产率(TFP)无影响。本文认为,中国的融资渠道和信贷政策更多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国有企业倾斜,虽然这种倾斜性促进了中国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资本的错配。进入新常态之后,资源的配置效率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融资渠道和信贷政策应该改变方式和方向,放开对信贷市场的限制,将资本投入到边际效率提升更明显的行业,应该更多关注非国有企业,鼓励民间借贷及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进行贷款贴息等,降低金融摩擦程度,挖掘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潜力。

金融摩擦 资本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新常态

葛鹏 李思龙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200433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上海200433

国内会议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厦门

中文

514-532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