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壮族”末伦”艺术
”末伦”是广西西南部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区靖西县、德保县及与之相邻的那坡、龙州、天等、大新等县交界一带的民间艺术,在学术界被划入”曲艺”、”说唱文学”.它曾经广泛流行于当地,但现在已走向衰落,被列入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末伦”在学术界获得的关注度也比较有限,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出身于德靖土语区的方士杰、潘其旭、李萍等学者.他们着眼于”末伦”的渊源与发展、类型与特点、现状与困境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由于资料所限,大家对”末伦”的历史谈得最少.比较确切的是,它源于当地民间宗教传统”末”.至于约有二百多年历史,以及如何由”末”演变到”末伦”,只能算是一种推测.以其目前的衰落状态,估计很难提供更多的新证据.但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可以看到,越南侬族也有同一称谓的艺术,在广西龙州的壮族布傣支系和越南岱族中则有唱天,在泰国东北部和老挝佬族有Molam.
壮族曲艺 艺术风格 宗教信仰 文化保护
陆晓芹
广西民族大学
国内会议
江苏无锡
中文
334-346
2015-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