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会表演场域下北方秧歌的类型化区分及其文化变迁
走会(艺阵)活动是中国北方农村和城镇地区最具有代表性,流传极为广泛的一种传统节庆民俗.以往笔者曾经采用音乐形态学及其分类方法,从”歌舞与歌舞音乐”的角度,对其主要表演类型——秧歌与高跷进行研究,并且提出其中包含了民歌、歌舞、曲艺(说唱)、戏曲乃至民间美术、杂技等不同艺术要素的观点.从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艺术在专业教育与艺术表演领域的发展状况看,一方面,受到学科分化的影响,传统秧歌在艺术形态上产生了明显的裂变和艺术分化;另一方面,许多汉族分布区域均在国家文艺政策的主导下,结合上述走会的诸项艺术要素,衍生、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地方戏曲、曲艺、杂技及歌舞表演等单一艺术品类,学者们也一直从不同的艺术或学术角度,对其中的主要衍生类型——二人台、二人转等给予了分属不同艺术品类的定性和解释.经过更多的研究实践,笔者认识到,仅仅对传统民间歌舞及其音乐提出其中具有多维性、混融性因素的观点,还远远不够。还有必要看到,真正在民间节庆活动中,作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原型在起作用的,不只是秧歌与高跷这样的“艺术本体”或“表演文本”。无论是走会或秧歌,皆因其携带的传统艺术特有的多维、多层文化性质及“四不像”混融性特点,而难于采用某种单一性思维和方法进行整体观照。同样重要的,还有作为表演场域、生态环境和“上下文语境”存在的“走会”或“踩街”展演活动。正是这类展演活动及与之混同的各种外在的环境条件因素,对传统秧歌的当代发展和变迁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若借助于艺术人类学平台给予的学术和文化空间,便能够结合这些上下文语境因素,对之展开相关的讨论和研究。随着日益的用心着力,在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研究中,或许会衍生出愈见深邃的意义和更加长远的目标。
北方秧歌 类型化区分 文化变迁 走会表演场
杨民康
中央音乐学院
国内会议
江苏无锡
中文
33-48
2015-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