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艺术、人类学与博物馆:美国的后殖民主义方向

在新设置的人类学视野中,博物馆界还没有特别活跃的参与者,但艺术界的巨变则在展示欧美世界以外的事物之时,为人类学方法与艺术批评方法之间的更加协作(即便有时发生冲突)的关系打下了基础。从20世 纪80年代早期到中期,人们突然对我们所谓的“民族志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纽约市街头的几个路标可以说明这种趋势。在198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这一领域大展身手,开始致力于展示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非洲艺术博物馆于1984年开馆;而在1984-1985年间,纽约举办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聚焦于非西方艺术的重磅展览。在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部落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亲密关系”展览,有六千人出席开幕式。展览期间,人类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们在博物馆召开了一个为期两天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研讨会,旨在开启一个新的关于西方与非西方艺术关系的跨学科对话。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毛利艺术”展览开幕式上,六十位地位显赫的毛利人,全副盛装,唱着圣歌和毛利歌曲,跳着舞,呐喊着登场,并用碰鼻礼迎接纽约市市长。在美国历史自然博物馆举行的“阿桑特:黄金王国”展览上,阿桑特赫纳( Asantahene)二世(Otumfuo Opoku Ware国王)从加纳来到纽约参加了开幕式,并在市长的陪同和几千名参与者的伴随下,从一个大的丝绸伞下穿过中央公园。IBM科学与艺术画廊展览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西北海岸印第安人艺木品集合。非洲裔美国人协会举办了一个叫作“美的设计:非洲装饰的美学”的展览。这些例子数不胜数。

艺术理论 人类学 博物馆 后殖民主义

萨莉·普里斯 胡啸译 李修建

国内会议

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江苏无锡

中文

62-78

2015-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