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重构与再造--由国外艺术田野工作引发的观察与思考
回顾美国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两点:其一,运用田野工作的方法,研究以”非我”文化事项为要,是学科的主要根基之一;其二,美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促进着学界投向”他者文化”.无独有偶,以笔者从事的、同人类学学科密切相关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来说,其在我国亦经历着前述情形:一方面,民族音乐学的传统同样强调应用田野工作的方法,研究自身以外的民族民间音乐;另一方面,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需要并有条件聚焦局外人的音乐,特别是我国之外的民族民间音乐,循前所述,音乐节即已对民间音乐赋予新的内涵,与此同时,民间音乐自身也在重构内部的因素,系传统和流行。通过对两个乐队之详情分析可以发现,国籍之于民间音乐之传统因素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飞翔之鸟和巧克力滴皆在使用的主要乐器、音乐整体风格和主旋律的曲体特征等诸方面体现了民间音乐之“传统性”,这促成了民间音乐在所涉作品中占主体性之地位。而时代的大背景和成员的个人偏好则对本文所剖析的两支乐队在伴奏声部、附加乐器以及乐曲调的细微演化方面施以影响,引发了相关作品流露出流行音乐的迹象。由此看来,民间音乐突破了以往“一种”音乐因素存在其身的传统,通过兼收第二种音乐元素,重新构建出内部格局,以此完成了自我之发展。值得探讨的是,可能这种民间音乐在欧美人士看来再正常不过了,但是,依笔者视角,将其称之为“世界音乐”(World Music),即以本民族或本国音乐为基础,融合其他音乐元素的混合音乐更为合适。
音乐学 人类学 传统性 学科建设
胡啸
中央音乐学院
国内会议
江苏无锡
中文
213-227
2015-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