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的年代:为什么有今天的世界遗产?
过去与现在的并存,使得人们有了更多机会面对未知的世界和认识差异。前来参观世界遗产的游客们会面对一个复活了的过去。而且,这个过去可能与游客所属的社会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这种情况就造就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似乎游移于当前环境与外在目的地之间。将这种状况称为双重世界。那些接待游客的人被迫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旅游目的地或景点。居住在世界遗产地附近的居民开始与游客共享某些观点,而当他们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却发现自己的家乡已经是某种外来的东西。他们还开始按照之前是外来的观点和愿望来行为举止。吴哥窟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事实上许多人继续生活在世界遗产地,他们甚至不能自由地改造或新建他们的居所,必须遵守1996年1月25日颁布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对这些居民来说,自己的家也变成了游客聚集的过渡地带。因为他们除了接待游客之外别无选择,被迫从事旅游业,孩子们放学后兜售旅游纪念品。他们不得不适应在世界遗产地居住的双重世界。因此,在某些过去与现在并存的世界遗产地,当地居民受到某些限制,有时不得不搬迁出去。在吴哥窟,许多居民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遗产地,但他们被要求搬到在遗产地缓冲区建造的新村落。为了完美地保护这个遗产地,当地居民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受到牺牲。鉴于此,世界遗产问题又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人类学问题。
世界遗产 文化保护 艺术人类学
荻野昌弘 刘翔宇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
国内会议
江苏无锡
中文
243-253
2015-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