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的荆河戏传承调查及特点分析

荆河戏是流行于湘西北澧水及湖北荆州、沙市一带的地方戏曲.相传它原是汉剧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支流中的荆河派,因流传于长江荆河而得名.翻开历史文献,得知荆河戏在明朝末年就有演出,当时演出弹腔较多,兼唱昆腔和高腔,荆河戏在发展过程中与汉剧联系密切,曾被认为是汉剧的一个支派.荆河戏主要流行于荆河上游,故也有”上河戏”之称,清朝同治年间最为盛行.历史上荆河戏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对荆河戏流传现状进行调查及对其一些基本特点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荆河戏经过荆河艺人与传承人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其剧目、行当、声腔、曲牌、音乐表演等形式显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而荆河戏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荆河戏表现手法朴实,故事叙述流畅,人物刻画细腻,道白准确生动,唱词形象精彩,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研究荆河戏的唱腔、曲牌、锣鼓经、乐器演奏及其演奏技巧等,破译荆河戏音乐旋律中的密码,对解读中国地方戏曲音乐的唱腔发展、流变具有重要作用。

荆河戏 艺术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保护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

国内会议

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江苏无锡

中文

342-354

2015-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