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守成与创新--兼述南通大学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的探索
音乐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而大学作为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集合高地,对于保护、守成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已成为高校的共识.然而,怎样如何传承、怎样保护,这又成为新的论题.南通大学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在传承非遗,挖掘地方资源,运用多种形式的守成上,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譬如2011年初,在搜集南通民歌的过程中,发现了南通地区最早的采用民歌泗州调填词十段的《农民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同志在1929年运用民歌宣传革命真理,在建立红十四军时传唱的民歌,这是一首极为珍贵的有研究价值的民歌。沿着老区革命民歌的线索,南通大学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把刘瑞龙当年宣传革命的诗词,选择其中与民歌血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几十首,组织书法家书写编印成书。譬如当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响彻中华大地之时,南通大学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运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南通民歌非遗材料,组织创作大型交响乐《江海梦交响曲》,交响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青墩遗韵”,音乐描绘了江海平原千年文化的历史;第二乐章“静海强音”,音乐描绘了近代民族奋斗、人民团结的精神风貌;第三章“南通飞跃”,展现了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的圆梦乐章。交响曲尾部用混声合唱,在江海扬波、再创辉煌的歌声中,把全曲推向高潮。
音乐文化遗产 地方资源 历史传承 创新机制
詹皖
南通大学
国内会议
江苏无锡
中文
398-408
2015-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