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沿淮安徽段洪涝多发的成因分析

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致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举世闻名.淮河中游横穿安徽,每次区域性洪涝安徽受灾首当其冲.每次淮河大水,由于淮河干流水位较高,安徽沿淮因外水顶托,内涝无法外流排出,造成”关门淹”.安徽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一是历史因素,元、明两代淮河水系受黄河扰乱,入海故道被淤废;二是地形地貌因素,特别是上下游落差不均衡、支流特别多、中下游”倒比降”地形都制约了洪水下泄,为洪涝发生创造了条件;三是人类入侵沿淮洼地,使得淮河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四是气候因素,淮河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自然分界线,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且雨区多偏东西走向,往往一次降水就遍及整个流域.五是天气因素,如汛期西太副高稳定,沿淮长期处于冷暖空气交锋区,锋面、气旋路径稳定并集中于沿淮流域,从而造成连续性暴雨或大暴雨天气.治理措施:一是对河床”倒比降”根治;二是退田还湖,退耕还湿,增强湖水的调蓄功能;三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洪涝多发 灾害成因 河床整治 调蓄功能 水土保持

王海东 项阳

安徽省阜阳市气象局,安徽阜阳236001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

长春

中文

38-41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