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机理
延安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主体位于古岩溶斜坡,勘探证实含气性良好,但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主要采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生排烃期、成藏期、调整期的古流体动力特征分析天然气运移方向,总结上、下古生界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再结合储层中流体活动微观特征,探讨了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三叠纪末,山西组发生第一期油气充注,因规模较小且向下运移动力不足,未能在马家沟组充注.中晚侏罗世,山西组发生第二期油气充注,在向下运移动力的驱动下,沿着砂体—裂缝输导体向下运移到风化壳,由古沟槽处和岩溶高地铝土岩缺失部位进入马家沟组,在储集性能较好的古地貌的构造高点以及沟槽附近聚集成藏.早白垩世末,上古生界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山西组发生第三期油气充注,是天然气向下运移的主要时期,除在第二期油气充注的区域外,在东部酸性流体活动形成的次生孔隙中也聚集成藏.晚白垩世早期,烃源岩生气能力降低,天然气进入运聚调整阶段.延安地区西部、中部地区长期接受上古天然气充注,并在马家沟组内发生侧向运移并形成聚集.
天然气田 碳酸盐岩 成藏模式 古流体动力学
王震亮 魏丽 王香增 王念喜 范昌育 李彦婧 赵雪娇 赵晓东 任来义 曹红霞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04-415
2015-06-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