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原油成因类型及混源特征识别

玛湖斜坡百口泉组岩性油藏近年获得重要突破,其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综合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数据对本区原油进行了类型划分及油源对比,共分为3大类5亚类,其中A1类原油来自风城组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风南地区;A2类来自风城组泥质岩类,主要分布于玛东地区,B类主要来自乌尔禾组泥岩,分布于玛西及玛中地区;C1类为风城组碳酸盐岩与下乌尔禾组泥岩混源而成,C2类为风城组泥岩与下乌尔禾组泥岩混源而成.通过对多种地球化学指标的梳理,认为通过生标三环萜的分布样式和原油组分碳同位素结合微量元素分布区间可以对混源油来源及类型进行快速识别,C1类混源油三环萜烷显示出”山谷”形特征,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介于A1与B类原油之间,C2类混源油三环萜烷显示出”山峰”形分布特征,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数值介于A2与B类之间;混源油藏包裹体显示出一期或两期成藏特征,可用于研究混源油成藏过程.

岩性油藏 成藏特征 原油类型 地球化学

陈哲龙 柳广弟 王绪龙 高岗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

国内会议

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北京

中文

451-458

2015-06-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