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编钟和半音音阶的起源
中国考古学家在近几十年发掘出来的古代乐器对音乐理论的启示远远超出了古代中国的范围.现知仍能奏出原始音高的编铙可以早至公元前11世纪,而最不同凡响、最富含信息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曾侯乙墓所出的编钟(下葬年代为公元前433年).它由65件乐钟组成,用铜量达到2500公斤,所奏五声音阶从中央C音下的第二个八度开始跨越五个八度音程.在这一音域中的三个连续八度具有完整的半音音阶.在这些钟的敲击点铸有它们的音名和描述如何从一种五声调式移到另一种五声调式的长篇铭文.和编钟一起出土的还有鼓、管乐器、弦乐器和一套原有41件的编磬等另外19种乐器.编磬按照音高顺序从1号编到41号,每个八度音程有12件.从中央C音之上的G#开始它们刚好提供了三个半八度音程的半音音阶.编磬和编钟一样有关于它们的音名和转换调高的铭文,而写作这些铭文的乐理学家将半音音阶视为无半音五声音阶所有移调产生音高的顺次排列.根据此墓及年代更早的发现,本文认为在中国半音音阶的形成和以此调音的乐器的产生,均远早于乐理学家对如何计算音阶的掌握.这一不用数学方法而得到半音音阶途径的存在,对于理解中西方的音阶均有启发意义.
古代编钟 半音音阶 乐调转换 乐理学
Robert Bagley 杨元铮
香港大学音乐系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4-49
2014-1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