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编钟音列结构多样性及其旋宫能力的探索--以新郑出土春秋编钟为例
编钟音列研究发展至今,针对先秦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一样的音列结构模式已有了整体性认识.面对编钟音列历时性发展的整体框架和先秦各个阶段音列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编钟音列发展的规律已经知悉.既往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分析梳理编钟音列发展脉络过程中体现出的单一音列结构模式,但是,一组编钟如果仅仅用于演奏一种音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这就必然暗含着一组编钟可以演奏多种音列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编钟音乐在实践中的”旋宫转调”能力.在先秦已有记载”旋宫转调”的文献支持下,一组编钟在实践中理应包含的多样音列结构和其隐含着的旋宫能力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先秦编钟 音列结构 表现形式 旋宫能力
宋骁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40-160
2014-1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