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中韩日之间的伎乐交流--上云乐与伎乐,从梁武帝到圣德太子
梁三朝元会中的”上云乐歌舞伎”在继承汉代散乐百戏中神仙思想与西域因素的基础上加入当时的道教上清派思想和粟特乐舞,为一胡汉融合的仙倡祝寿题材.演出乐人及扮演瑞兽者皆着假面,”文康”即假面之意.其中的《上云乐》七曲为梁武帝御制,整个”上云乐歌舞伎”的创作受到荆楚乐舞与民俗的影响,在萧梁当时或稍后已作为佛教伎乐演出.此歌舞伎由陈入隋,改编后作为《文康礼毕》列入隋七、九部伎中.并于推古二十年(612)由百济人味摩之传入日本,被称作伎乐,因其为梁武帝御制,并兼用作佛教供养伎乐,故受到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的厚遇,在大和樱井村设置乐户,令贵族子弟学习,作为寺院供养乐舞在日本流传.伎乐深远地影响了日、韩假面剧的发展,被韩、日学者认为是日本演剧以及韩国山台都监剧的源头.
中古时期 伎乐交流 中国 韩国 日本
师若予
上海博物馆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39-262
2014-1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