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稻区再生稻研究与思考
再生稻的利用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但在很长时期内都属零星小面积种植或作为补足头季歉收的手段.目前全国再生稻的再生季平均产量2250千克/公顷左右,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高产地区如福建尤溪再生季产量达到8805千克/公顷,头季加再生季产量19305千克/公顷.再生稻已成为开发利用中国稻田秋季资源,发展稻谷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一条新途径,”一季中稻+蓄留再生稻”的稻田新耕作制度已在我国基本形成.近年来,根据豫南稻区(以信阳稻区为主)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展开“豫南稻区再生稻关键技术研究”,经过对光、温、水等自然资源的周密计算与积极探索。目前试验及示范结果已初步验证了豫南稻区发展再生稻能的可行性在适合豫南稻区种植的再生稻品种筛选方面成效明显,初步建立了以拱棚旱育为中心的水稻早春育秧技术体系。讨论了豫南稻区发展再生稻可行性争议、筛选出的再生稻品种相对较少、机械收割头季稻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再生稻产量年际间的变化等问题。展望了杂交稻十再生稻+紫云英(绿肥)种植模式、建立系统配套的豫南稻区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发展再生稻对提高豫南稻区粮食产量、促进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再生稻 种植模式 栽培技术 粮食产量
刘祥臣 丰大清 许金友 张力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浉河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潢川县种子技术服务站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180-188
2015-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