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思考

美育是借助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校园文化氛围的出色营造、审美实践的具体实施等得以显现。但未必是具有了专业艺术教育就可以滋长审美精神,美育的情感启发依然重要。观念尤其需要廓清。人们时常愤激于一些老人自己摔倒却居然还要诬陷救助者,是所谓“坏人老了,因为老人坏了”,这显然未必真的概括正确,但是普泛性的社会道德的摧毁和重建,因为经济发达和人心向上欲望的反差而凸显。实际上,美育需要从审美角度来修正精神滑坡,辨别失当的丑和端庄的美任重道远。不少文化人担忧现实中部分国人因为贵族精神的消亡,流氓意识的兴起,没有信仰诚信和责任,戾气的增多,“路怒族”的可怕,而为道德低落而伤感时,美育的责任更凸显其重要。美育是从内在里来提升人的素养,国人无论乘机还是境外旅游,基本的文明素养和文化趣味的普泛性缺乏,造就了形象的矮化。美育自有责任拯救,要从小做起,从基础做起,从细节做起。同样,美育的多样性实现,需要从制度上保障、师资上保证、方法上探索、针对不同类型和年龄来进行。在当下环境中,当然期望伴随在艺术教育的制度上强化,可以增强美育的地位。教育部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台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教育部将从2015年起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测评。这一举措明显提升了艺术在基础教育层面的重视度,也将大大促进美育的实施步伐。在高校艺术高考已经开始实施逐年提高文化课分数的比值,这在强化文化价值上显然有助于促发艺术审美的观念认识,因为艺术不是单一的艺术技巧学习而是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但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政策的一点点推进,美育自身的观念要提升依然是解决美育的关键。在实践中,不少大学的美育课程已经具有了审美概论和具体艺术审美类型配套开设的条件,中小学规定的少量艺术课程也有了课标和教材,也正在按照教育部计划即将完成高中阶段的“艺术”“音乐”“美术”的新课程标准,将大大改变艺术只是技巧教育的模式,而转变为培育人本精神教育的新型艺术课标。从实践来看,将美育课程讲授体系性,教授方法丰富性都有不少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包括:艺术课程学习注重艺术欣赏是一个必要的举措,学生从具体作品中感受美的存在是必要的;让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实践,对于感受艺术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固定时间参加社会演出展演活动,是美育教育有效性的良好方法;举办校园美育大家讲座和教育部等多部委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高层次的艺术教育活动;而就在校园中组织环境美化,创办文化墙也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学校支持让学生自发创办艺术社团,自我管理和开展艺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丰富性体现,等等。总之美育有无限拓展的余地,方式方法的探索也值得倡导。在近年的艺术文化新形态中,大学组织诗歌朗诵和演出、朗读剧本活动都非常有效。诸如结合现代艺术如电影和微电影创作,也是越来越值得美育进行开拓的景象,如举办大学生电影节来犷大学生艺术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到社区和基础教育层面进行艺术实践,对于自身美育经验积累和面向社会进行审美教育,都是新的开拓。更多的各类学校的微电影创作指导,剧作创意大赛,影片组织活动等等,都丰富了校园审美教育。

艺术审美教育 课程设置 教学对策 教学活动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国内会议

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

北京

中文

78-88

2015-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