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两种雷暴大风的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条件对比分析

2014年3月29-31日,广西连续两个晚上在同一区域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这两类雷暴大风在形态结构演变和环境条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30日雷暴大风表现为多个孤立、松散、排列无序的强单体风暴,属于微湿下击暴流、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其层结为条件性不稳定,由地面辐合线触发;31日的雷暴大风则是由有组织的、紧密排列的多单体强风暴组成的飑线系统,其后侧入流明显,有平流作用,风暴范围大,属于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其层结为对流性不稳定,由地面锋面南压触发产生.从环境条件上来看,30日雷暴大风的温湿廓线呈倒”V”型结构,中层湿度相对较大,低层干且温度直减率近乎干绝热;31日雷暴大风的温湿廓线表现为850hPa以下大气层结曲线与露点曲线紧靠,水汽充足,以上两者分离,干层显著,呈”漏斗”状.另外,31日雷暴大风的垂直风切变较大,更有利于对流的组织化.

雷暴大风 形态结构 环境条件 飑线系统

农孟松 黄海洪 翟丽萍 屈梅芳 赖珍权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南宁530022

国内会议

201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北京

中文

35-45

2015-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