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我国中东部暖季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环境物理量统计特征

环境大气的水汽、不稳定和辐合抬升是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关键.通过时空匹配2002-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一天四次的FNL分析资料,得到了1573370、355346和11401个无降水、普通降水和短时强降水样本,给出了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不同物理量的必要条件和近似充分条件.28mm的PWAT(整层可降水量)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必要条件,PWAT越大越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超过59mm的PWAT接近于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充分条件.表征大气热力稳定性的物理量中,BLI(最优抬升指数)对短时强降水的指示意义最好,其次是K指数,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BLI低于-0.9℃时,当BLI高于2.6℃时,可以不考虑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8.1℃的K指数值是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必要条件.BCAPE(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在降水强度判别中的效果并不显著.约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散度负值区,但不同高度的垂直风切变对降水强度的指示作用不显著.

短时强降水 物理量 最优抬升指数 K指数

田付友 郑永光 张涛 张小玲 毛冬艳 孙建华 赵思雄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国内会议

201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北京

中文

338-344

2015-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