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骨科静脉血栓风险因素及评估体系研究
目的:本文旨在: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1)分析关节骨科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2)评估各量表对血栓发生的指示作用,并试图给出新的识别高危人群的临界分值;以为进一步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方法:收集关节骨科收治的下肢关节病、需行手术患者共87名.考察因素:性别、年龄、BMI、手术、骨折、活动能力、下肢水肿、静脉曲张、恶性肿瘤、肺疾病、脑梗史、脑梗家族史及输血.患者术后1,3,7天及出院后6周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静脉血栓.术后1-14天,给予口服利伐沙班10mg/次/日,每日辅助间歇性气压治疗.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caprini、autar和wells量表指征血栓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87名患者术后血栓发生例数为7例,发生在下肢远端静脉,发生率约为8%.单因素卡方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骨折、活动能力、静脉曲张、恶性肿瘤是显著影响规范化治疗后血栓发生的因素,其中活动能力与恶性肿瘤为重要因素.血栓风险的caprini、autar和well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caprini)、0.78(autar)及0.557(wells),caprini评分的最佳临界值点为8.5,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5和0.74. 结论:活动能力与恶性肿瘤是规范化治疗后血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caprini评分对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临界分值定为8.5时,对血栓发生的识别有最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结果提示在目前规范化治疗体系下,caprini评分高于8.5的关节骨科手术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如考察患者对抗凝药物的敏感性,以调整用法用量,并定时监测效应指标等.
关节骨科手术 术后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徐瑞娟 林鑫 姚尧 蒋青 葛卫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1-8
2015-06-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