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最激进的”保守”形态--生态话语在当代科幻题材电影中的起源、功能和困境

作为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才浮出历史地表,并且在世纪之交才开始进入大众文化领域的生态话语,实际上是非常晚近的、晚生的产物,但在今天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俨然已经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普遍”真理。尤其是在中国,美丽中国、节能减排等概念的提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也意味着下到娱乐文化消费,上到国家宏观政策,不同层次的审美诉求在这个领域都能愉快、顺畅地达成共识。生态话语在今夭的大众文化政治实践中的确具有“旗帜”性的号召力量,是大众文化的深层次审美需求的喷发焦点,任何需求和消费的呈现与表达,只要沾上生态话语,就能立即获得大众文化领域政治正确的“豁免权”。所以,生态话语、大众文化的生态政治,进入电影领域,特别是以科幻题材电影的形态来呈现,不过是上述时代逻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必然结果。当下大众文化领域的生态话语几乎无一幸免地通过将自然、将宇宙予以诗意的符号化,将现代意义的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以几近二元对立的结构安置在这个价值序列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而一步步完成对当下身份认同的重构,而人类“现代”的积极意义也因此被无视和遮蔽。

科幻电影 生态话语 审美需求 功能分析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

北京

中文

13-24

2015-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