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国家规划与世界舞台:1956-1958年的新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节

新中国在1956-1957年参与戛纳国际电影节跌宕起伏的过程,呈现了“光荣序列”和“声誉日隆”背后新中国电影业的对外探索与开拓:是谨慎小心的投石问路、是事到临头的恍然大悟、是出乎意料的半路折返、是各方出击的层层铺设,新中国这一时期对包括戛纳电影节在内的国际电影节的参与,固然有意识形态输出和政治宣传的要求,但更多的是借助电影节构筑的市场平台从而扩大和促进影片对外输出的现实考量。同时,新中国电影的戛纳经历也映照出作为法国政府的一张文化牌,这一时期的戛纳电影节在国家利益考量下具体运作的灵活性以及它的开放性带来的多方力量冲突与制衡。除新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节互动外,香港“左派”电影也应纳入到新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中,了解影片《阿Q正传》从摄制到参加1958年洛迎诺电影节的过程,是对新中国电影“例外”状态的考察。该片在拍摄上与国家规划的冲突,正体现了后者的力量与威慑。香港“左派”电影人个体与新中国电影界整体规划上的分歧,改写了影片《阿Q正传》的命运。意大利“左派”电影人给予了这部香港“左派”电影特殊的机遇,使之通过洛迎诺国际电影节登上世界舞台,终究归位于新中国电影的“光荣序列”。

电影事业 国际电影节 市场输出 战略规划

王宇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

北京

中文

217-234

2015-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