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共轭小分子的手性催组装
在自然界中手性广泛存在,例如人体内的氨基酸都是L-构型,糖都是D-构型,因此不对称合成和不对称组装异常重要.不对称组装通过分子组装中的手性传递作用实现.目前研究最多的手性传递方式是在非手性组装基元中加入手性诱导剂,通过”将军与士兵”效应1,2或”手性模板法”3,4形成手性组装体,但其无法实现手性诱导剂与手性组装体的自发分离实现类似催化的”催组装”.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设计、合成了一种手性催组剂——手性笼状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CD、UV-Vis)和电镜形貌表征(TEM、SEM)详细研究该笼状物作为催组剂诱导TPPS(四苯基卟啉四磺酸)形成手性组装体后自发离去的动力学过程。该方法初步实现催组剂和组装体作用后自发离去过程的实时观测,有望进一步推广至其它π-共轭小分子的手性催组装。
催化剂 π-共轭小分子 手性催组装 动力学过程
王宇 张佩 王忻昌 曹晓宇 田中群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61005
国内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
厦门
中文
85-85
2015-02-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