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公共图书馆绩效动态演进与空间分布--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公共图书馆绩效是指公共图书馆有效配置图书馆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利用效率得以最大限度发挥,是公共图书馆投入产出效能和能力的总称.公共图书馆在经济增长、知识交流和吸收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办馆效益具有模糊性、潜在性以及间接性特点,因此,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对文化部门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同时对图书馆投入资源整合、核心竞争力升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笔者在梳理公共图书馆绩效研究文献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中投入产出指标选取缺乏全面性,且定量的研究匮乏;大多数采用截面数据测评公共图书馆绩效;在已有实证分析中,尚无文献检验公共图书馆绩效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鉴于此,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拓展:综合考虑人力、财力和物力相关要素等方面的投入指标;收集200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进行测算,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展示公共图书馆绩效动态演进过程;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检验公共图书馆绩效的空间相关性。 本文在综合考虑人力与财力投入的生产前沿分析框架下,基于2008-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EA-CCR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共图书馆绩效,继而借助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考察样本期内的公共图书馆绩效省际差距的数值分布和空间分布状态。结果发现:中国公共图书馆绩效均值为0.6899,东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绩效均值最高,达到0.8478,东北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绩效最低,仅为0.5617;就具体省份而言,公共图书馆绩效达到l的省份大多数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利用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未来要努力保持目前的运营状态,以期拓展公共图书馆绩效的生产边界。公共图书馆绩效的空间相关检验表明,中国公共图书馆绩效存在强烈的空间依赖性,空间集聚程度随着时间推进逐步变大,一个省的公共图书馆绩效不仅受到本省自身固有特点的影响,还受到来自邻近省份的公共图书馆绩效改善行为的影响。因此,四大区域间公共图书馆应加强跨区域的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东部沿海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继续重视其相对资源禀赋、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优势,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发挥其扩散和示范效应,加快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有针对性地协助和带动这些地区进行公共图书馆管理和技术升级。中、西部以及东北各省应加快走出“低水平集聚中心”,借鉴和吸收优质公共图书馆发展成果,制定适合本省特点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

公共图书馆 绩效管理 动态演进 空间分布

王惠 王树乔

淮阴工学院图书馆 淮阴工学院教务处

国内会议

2015年公共图书馆高峰论坛

成都

中文

118-129

2015-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