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文化”在蝶城广场改造设计中的构建
壮侗语民族中称水田(稻田)为”那”.据”那”而作,依”那”而居,据此孕育的文化称之为”那文化”.隆安县在6500年前就拥有了稻作工具,出现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水稻生产,隆安所在的坛洛平原是那文化圈中”那”地名最集中的地方,全县有122个乡镇和村屯以那命名,那文化包含众多文化,如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干阑建筑文化等,通过对那文化的考察与研究,结合南宁市隆安县蝶城广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造设计创新的构想方案,将那文化在广场改造中充分体现出来,凸显那文化的特色.蝶城广场规划的现状是由竖向的三部分长方形组成,中间部分是以铺装为主的活动区,活动区两侧是园林形式的休闲区。通过对蝶城广场现状的考察、分析与研究,结合蝶城广场当前的现状,分别在道路铺装、水景绿化、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设想构建和改造设计,根据改造的需求增添那文化的相关元素,打造具有那文化品牌的广场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当地居民对那文化的重视与理解,还可以为那文化的研究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从而体现对那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城市广场 规划设计 改造工作 那文化
陈慧杰
广西艺术学院
国内会议
南宁
中文
177-179
2015-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