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筛查工具的探讨

骨质疏松(OP)发病隐匿、骨折风险高.OP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备受关注, 本文着重对近年来OP影响因素及筛查方法的探讨进行综述.OP最早是1885年Pommer提出来的,通过对OP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1993年第四届国际OP大会将OP定义为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OP,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Ⅰ型为绝经后OP,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Ⅱ型为老年性OP,多在65岁后发生第二类为继发性OP,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OP第三类为特发性OP,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OP也可列入特发性OP.但这些筛查工具纳入的评估指标少、样本量小,并且试剂应用和评估较少,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进一步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筛查工具,旨在推广应用。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筛查方法 评估指标

杨霏 姚汉华 汪红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病科

国内会议

2015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

苏州

中文

197-202

2015-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