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与睡眠呼吸障碍疾病

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sleepdisorderbreathing,SDB)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确定SDB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心力衰竭患者发生SDB的可能机制如下:肺淤血刺激肺迷走神经导致患者过度通气,同时增高的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使过度通气进一步加重,减低体内PCO,至窒息阈值水平以下,而触发呼吸暂停的发生。此外,心力衰竭患者多存在体液潴留,当患者由直立位转换为睡眠卧位时,这种体位的变动导致下肢体液向颈咽部转移,使得咽腔狭窄易于塌陷出现气道阻塞而发生呼吸暂停,反复的呼吸暂停及由呼吸暂停引发的间歇性低氧使得咽部肌肉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上述呼吸暂停的发生过程进一步加重,从而形成慢性、反复过程。心力衰竭的治疗目前多以药物为主,CANPAP实验研究了258例心力衰竭合并CSA的患者经持续上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状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AP治疗模式有C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自动伺服通气系统(ASV)等。总之,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过程中,应当明确患者是否合并SDB,针对这类患者PAP可作为必要治疗方案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高远期预后。
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 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 临床治疗
王菡侨
国内会议
201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贵阳
中文
427-429
2015-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