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画家的另一支笔--民国时期”美术摄影”的画意诗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都市化进程而兴起的“美术摄影”,在现代情怀的内容取向与传统文化符码交织的视觉表述和图像呈现中,具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的、共生的、相互依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通过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知识阶层对于摄影这种来自西方的视觉媒介的接纳、吸收,美术与摄影互动激荡,并且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加以利用、改造,梳理这一时期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动因,对其价值进行客观的定位,进而重构特定年代摄影发展的脉络,挖掘出这一时期的摄影创作在民族文化传承演进中所做的贡献及其对当下摄影创作的启示,有其时代意义。这一时期形成的融诗境和画境为一体的“中国画意”风格的“美术摄影”对后来的摄影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早期摄影艺术先驱者们倡导的“美术摄影”,把摄影从早期单纯的“匠艺”引导到造型艺术领域,促进了摄影艺术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融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诗情画意的摄影作品,这有其历史功绩。这类作品追求画面光影形色的形式美感和审美愉悦,符合大众审美趣味,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还有少部分摄影创作则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摄影家对西方印象派摄影和现代性追求的倾向,特别是黑白影社成员的作品在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上有了一定扩展,逐渐触及摄影的本体,开始了画意摄影向现代摄影的转型。但是,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题材本身和内容,甚至不惜牺牲现场感、真实感和事件本身的冲击力,也完全丧失了摄影本身的媒介特性,看不出摄影的瞬间感和技术美。这股势力所建立的虚伪标准还压制了艺术上的创新,使人们沉迷于表面形式美的诱惑,而无法深入社会生活、深入事件深层,遏制了摄影的进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一些摄影家们感受到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使命,“明白了现阶段影艺和整个民族命运的联系”,以自己的镜头见证了这场人类浩劫,摄影的本体特性逐渐回归。

美术摄影 画意诗情 创作题材 表现形式

徐希景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国内会议

第12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广东东菀

中文

252-267

2015-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