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像作家”时代的摄影语言体系建设
摄影语言的生成、润饰与运用,早已为大众文化所接纳与吸收,然而,就其语法、修辞和逻辑等方面的研究,只才刚刚开始.所熟知的各类影赛与热门的摄影节活动,实际上对于摄影语言的运用而言,仍旧停留在相当于文字语言的”组词”与”造句”基础性建设阶段上,尽管策展人会时不时地拔高其所策作品展览的含义,但仍旧掩饰不了摄影语言在运用层面上的苍白和整体性思维的缺失,甚至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要知道,影像自身意义的流露,或影像按照自身的逻辑来表明含义的惯性表达方式,其中隐含了某种你我全然无法控制的东西,那里面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而观众或读者往往会被这种力量牵着走向自以为正确的方向.毫无疑问,影像之中裹挟着一种视觉语言表达路径中的不易为常人所觉察的惯性力量,甚至这种惯性里还包裹了影像自身所对应的隐性立场.摄影除其本来想要表达的意义外,当然还存在着某种鲜为人知的象征意义与可能会由此产生的引申意义,而出现在影像里的最终立场,有时竟然不能完全取决于其本意,在很大程度上则被影像自身的惯性带动着,滑向了隐没于大众内心世界里的隐性立场.影像是摄影机械的记录,精确而细致,但影像最终仍旧是人类精神的对应物,免不了会带上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烙印,而研究摄影影像语言的表达,则不能仅仅停留于摄影影像本身的表述逻辑上,应当超越摄影来看摄影,脱离影像来看影像,将摄影影像语言放到更为宏观的精神领域里面来考察、判断与研究,将摄影语言的”体”与”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摄影艺术 语言体系 表达方式 隐性立场
唐东平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国内会议
广东东菀
中文
294-303
2015-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