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雪峰造山带及邻区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研究新进展

雪峰造山带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呈自南往北由NNE→NE→EW向的弧形展布.关于雪峰(江南)造山带的变形隆起时代、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中生代盆地成因等尚存争议;就与雪峰造山带密切相关的邻区而言,在钦杭结合带湖南段走向、城步—新化大断裂东侧志留系缺失的成因、区域印支运动的特征及构造线走向、湘中盆地西部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雪峰造山带西侧盆山过渡带褶皱成因等方面亦存在认识分歧.笔者近几年来在区域地质调查和有关基础地质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新的认识或进展.于雪峰造山带中段东部地区新发现大型膝褶带;造山带南段—中段在加里东期和早中生代均在NW-NWW向挤压下发生过显著的构造变形和隆升,形成NE-NNE向为主的逆断裂和褶皱;溆浦-靖州断裂东、西两侧分别为区域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变形强度以该断裂为界东强西弱;南段—中段东部在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早中生代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加里东期向西迁移20~25km以上.雪峰造山带北段西部也具背冲构造样式,加里东期逆冲推覆强度和隆升幅度明显大于南段一中段,暗示加里东运动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为SN向.前人于沅麻盆地东部及东侧外围地区厘定的多个”飞来峰”实为与逆冲断裂甚至与正断裂有关的断夹块.沅麻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区域NW-NWW向挤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NWW-近EW向挤压、早白垩世区域NW-SE向伸展、晚白垩世SN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以及古近纪末—新近纪初NW向挤压等7期构造事件.详细的构造解析确证湘东南印支运动挤压应力方向为NWW向、构造线走向为NNE向,否定了近年来部分研究者提出的该地区SN向挤压观点.湘中盆地西部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为自北西向南东逆冲,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自南东向北西逆冲;盆地西部向SE逆冲主要与雪峰造山带东缘向SE逆冲以及城步—新化岩石圈断裂向西俯冲有关.雪峰造山带以西、齐岳山断裂以东褶皱带内的桑植-石门复向斜具”复杂褶皱”样式,沿河地区褶皱为典型隔槽式褶皱;提出褶皱变形主要受区域水平挤压作用下原地基底和盖层的收缩及其导生的滑脱和逆冲控制,这一新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前人雪峰西推模型难以解释的几个重要地质事实.新元古代中期雪峰造山带经历了880~820Ma的岛弧岩浆作用、820~810Ma的弧-陆碰撞、810~800Ma的后碰撞以及800~630Ma的裂谷盆地等4阶段演化过程,其中裂谷盆地早期板溪期和晚期南华冰期的界线年龄为720Ma,而不是一般认为的780Ma或760Ma.钦杭结合带对应于武陵期古华南洋,湖南境内该带与扬子陆块的分界可能沿浏阳南桥—新化—隆回—城步一线(浏阳—城步汇聚带),与华夏陆块分界可能沿川口—常宁—双牌一线(川口—双牌汇聚带).(9)雪峰造山带及其东侧加里东期花岗岩为后碰撞S型花岗岩,可分为早志留世(约430~445Ma)和志留纪未—泥盆纪初(410Ma左右)两期,分别与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有关;城步—新化断裂以东经历了北流运动和广西运动两期变形及早、晚两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断裂以西仅经历广西运动变形及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城步—新化断裂以东志留系的缺失为沉积缺失.印支期花岗岩主体为晚三叠世后碰撞S型花岗岩,与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陆内强挤压变形有关,表明印支运动强度不大的观点难以成立.湘东南晚三叠—早侏罗世盆地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挤压类前陆盆地,而是区域SN向挤压下先期(印支运动)NNE向茶陵—郴州大断裂产生EW方向伸展形成的拉张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靖州盆地是挤压类前陆盆地,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走滑拉分盆地.

雪峰造山带 地质构造 变形强度 演化规律

柏道远 钟响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姜文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016

国内会议

2015年湖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

长沙

中文

12-34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