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CRT:双室相互作用新视点

大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实践均证实,对合并心脏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现有指南以心电图宽QRS时限(≥150毫秒)作为不同步筛选的核心指标,但按此标准,仍有约30%患者对CRT“无反应”。正因为电学不同步指标的局限性,反映机械不同步的超声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机械不同步指标应用于临床,除了可重复性的因素外,对CRT改善心功能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亦是重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除了广受关注的左心室功能外,右心室功能以及左右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CRT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右心室功能不全往往与左心室功能障碍合并存在,提示右心室在心衰患者预后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新近发表的一系列研究证实,心衰患者基础右心室功能与患者远期预后及CRT术后反应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Quinn等研究发现,对于心脏手术后急性右心室压力超负荷患者,临时双心室起搏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进一步研究显示针对起搏模式优化提高CRT疗效的机制主要是增加右心室收缩功能以实现心输出量(CO)增加的目的。据此,有学者推测,心衰患者右心室功能参数可能是反映CRT工作效能的良好指标,在指导CRT起搏参数优化方面可能有较好效果。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 右心室 相互作用

严激 陈康玉

国内会议

2014中国心电学论坛

北京

中文

338-343

2014-1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