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消融4D新技术
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技术和器械的进步.目前,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已经进入了三维时代,而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此.近年来,以新近研发成功的MediGuide(MGT)系统为标志的4D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在三维空间成像基础上加以时间维度,从而实现三维实时成像,被视为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技术的又一次革新。MediGuide系统在体外模拟器及动物实验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后,开始应用于临床。其第一例病例是为一名26岁男性患者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最后心电生理诊断为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研究相关结果不出所料又令人鼓舞:手术全程非透视情况下,所有配备有MGT感应器的导管在心腔内均可视;整个电生理检查透视时间仅为30秒——仅用于获取手术开始时的透视影像数据及术中研究方案本身规定的需在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自此,MediGuide技术也拉开了临床应用的序幕。自2011年至2012年5月,仅有冠状窦导管等诊断导管配置有MGT感应器,即便如此,应用MGT技术对10例三尖瓣峡部依赖型房扑(CTI-AFL)患者进行消融,透视时间也比利用x线透视及EAM系统进行消融的传统方法显著减少(2.5分钟强7.7分钟)。2012年5月,配置有MGT感应器的消融导管开始投入临床使用,Sommer等报道,在不延长手术时间的前提下,应用该消融导管对一名CTI-AFL患者进行消融仅需6秒的透视时问。类似的,即使在早期,仅应用配置有MGT感应器的诊断导管指导房颤消融,透视时间亦可减少将近一半(从31分钟减至16分钟);随着配置有MGT感应器的消融导管的问世,房颤消融手术透视时间可进一步减少至4.6分钟。根据德国Leipzig心脏中心的数据,对经验丰富的术者而言,应用MGT技术行肺静脉隔离术(PVI),透视时间可小于2分钟,手术时间则不到120分钟。此外,对非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众所周知,即使借助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消融仍然复杂困难;而应用MGT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射线辐射暴露,还可配以心脏相关造影从而实现实时显示左室室壁瘤、乳头肌及冠状动脉走行等关键解剖或病变结构,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Sommer等则应用MGT技术对24名室上速患者进行标测及消融,结果亦显示,MGT组患者的透视时间”(0.5±1.4)分钟vs.(10.2±9.6)分钟;P<0.001”及射线暴露剂量”(187±554)cGy/cm vs.(996±2593)cGy/cm,P<0.05”均明显少于传统对照组。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4D技术 临床应用
马长生 邓文宁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94-398
2014-1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