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QT间期与房颤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总发病率约为1%.房颤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增加,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计算机模型、动物模型以及小规模的人体研究发现,心房的复极和折返在房颤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Moe的多发子波折返学说认为,心房不应期越短,越容易形成房颤。心房和心室的不应期取决于几种相同的钠离子和钾离子电流,提示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QT间期反映心室的复极,复极电流的异常在心电图QT间期可有相应的表现。新近的研究发现,QT间期时限与房颤有关,本文概述QT间期与房颤的研究新进展。研究表明,QT间期延长增加房颤的风险,这种现象不但存在于遗传性长QT综合征患者,也存在于一般人群,提示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可能是房颤风险增加的电生理机制,这与心房和心室心肌细胞复极电流异常有关。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的QT间期是预测房颤发生的新因子。QT间期延长的房颤患者是否代表了一种新的房颤亚型,值得进一步的研究,这将有利于对房颤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 QT间期 病理机制

谭学瑞 禤婉玲

国内会议

2014中国心电学论坛

北京

中文

764-767

2014-1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