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与传播赋权:对北京”新工人”群体传播实践的研究
本文以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以及其在北京朝阳区皮村所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对其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新工人群体拥有的客观形式的文化资本,主要是由NGO组织“工友之家”来提供,而这一群体是否真正拥有此形式的资本,取决于新工人们是否在其中发声传播,以打破“城市中心主义”的媒体对新工人身份的建构,从而真正发出或弥补或挑战主流媒体的声音。同样如此,这一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普遍拥有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仍被质疑,良好的媒介素养以及对自身文化主体性清醒的认识,多体现在这一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身上,而非普通成员。因而,传播赋权旨在从群体向个人转移,新工人群体虽已通过其拥有的文化资本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自我赋权,但真正意义上的赋权—群体中的个体都获得赋权还远未实现。新工人的象征性文化资本成为其近用媒体的因素,然而主流媒体对其文化活动的报道不可回避的是,仍带有审视“他者”的痕迹,他们被视为“有文化的农民工”,主体性仍被忽略,而文化资本在此成为“噱头”。以此观照“新工人”群体的媒体近用行动,其赋权目的并未实现。
工人群体 文化资本 传播赋权 另类媒体 媒介素养
张岩松
中国传媒大学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206-216
201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