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虫剂对水稻黑尾叶蝉防控效果初探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Fabricius)”,属同翅目,叶蝉科.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方式的多样化和农药使用品种的变化,该虫在本县部分地区发生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水稻上的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威胁水稻生产.黑尾叶蝉为内源性害虫,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水稻茎秆、叶片及穗部刺吸汁液为害.在水稻抽穗灌浆期主要集中穗部取食,为害症状尤为突出,在稻叶和稻穗上常见由虫粪和蜜露引发的煤污病,出现煤黑穗现象,严重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灌浆结实,致使千粒重降低,稻米品质下降.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部分对稻飞虱防效较好的药剂对黑尾叶蝉却不太理想.为筛选防治黑尾叶蝉的高效、安全药剂,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笔者于2013年9月在田间进行了不同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70%烯啶·噻嗪酮可溶粒剂对黑尾叶蝉的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亩用30克时,药后1~10天的防效为68.53%~98.85%,40克处理的为80.94%~100%。在发生量较大时,1亩用该药剂30~40克,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田间虫量,减轻水稻穗期黑穗的发生。黑尾叶蝉的防治要遵循农业、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水稻生长前期要注意控制虫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穗期上穗为害的压力,可结合防治稻飞虱选用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或25%噻虫嗪可溶粒剂等药剂对黑尾叶蝉进行兼治,每亩用量分别为30克、7克和8克,也可单独使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黑尾叶蝉作为近几年稻田上升较明显的一种害虫,且为害呈不断加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跟近年稻作方式的多样化和药剂品种的变化有一定关系。近几年由于灰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量较大,稻田飞虱防治药剂主要选用吡蚜酮、稻丰散等单剂及其复配剂,而这类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较差,生产上很少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对黑尾叶蝉兼治效果好的烯啶虫胺、吡虫啉、噻嗪酮类药剂,从而增大了黑尾叶蝉的发生基数。
水稻黑尾叶蝉 杀虫剂 药剂筛选 防效评价
陆晓峰
江苏省海安县植保植检站,江苏海安 226600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230-233
2014-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