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源认同彰显下的国家与土司关系--明末汉人视野中川西北杂谷土司的祖源身份与政治认同
本文试图诠释面对游牧与农耕两大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力量在僻远的青藏高原东缘农牧交界处的短期角逐和碰撞,汉人史家对土司祖源的认知,是如何随着边疆族群关系、文化信仰和政治形势等一系列因素的交织作用,从汉人历史记忆中择取和重构出来的。通过祖源身份的溯源,汉人史家又是如何在夷夏关系紧张的明代后期,理解和定位国家与土司关系的。在认同层面,从杂谷土司祖源记载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夷夏关系紧张的明代后期,夷夏之辨的封闭性并不完全适合用于解释国家与土司的关系,文野之分也不再是判定夷夏关系的主导因素。汉人关于边疆的叙事策略和知识的积累,也并非只是为了征服的政治目的。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汉人史家也需要借助各种资源,通过虚构、附会的手段,来为土司与国家共存互惠的政治关系寻找合理证明和认同依据。
汉人史家 土司祖源 政治认同 历史演变
邹立波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南宁
中文
362-377
2014-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