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灾变的救治

我国生态安全源于我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对其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知识、智慧与技能,并在精神层面上营造人地和谐共融氛围,使社会各界有意识地肯定我国各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做出的贡献,弘扬我国各民族传统生态环境文化。对于国家层面而言,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走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道路,做全国生态环境坚实后盾,民族生态文化传承发扬基地,确保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民族及其生态智慧与技能必须强化对其的科学研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组织宣传推广,同时严格界定这些智慧和技能的适用范围,避免其他地区加以误用。那么这些民族及所在地区的生态资源维护就可以完全交由当地的民族按其传统方式去加以完成,并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为了使传统智慧与技能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兼容,相应的技术改进也是绝对必需的。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一种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关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技能并不会过时,即使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但它依然在将来会有得到发掘和利用的机会。

少数民族 生态环境 文化建设 可持续发展

罗康隆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南宁

中文

505-520

2014-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