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移民”到”土著”--坪坦河申遗侗寨的历史记忆与建构

由于坪坦河流域各村寨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行政的“边缘地带”——湘黔桂结合部,历代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防止所谓的“苗乱”“瑶变”,对其行政隶属也不断“碎片化”地割裂。在历史文献中,史官们也不重视这一偏僻的弹丸之地,故较少有历史文献记载坪坦河的“历史事实”。在当地人看来,所谓历史的“虚构”与“实构”没有明确界限的,他们都是自己的“真实历史”。尽管这种被建构起来的坪坦侗寨史很难称得上是“连续性”的历史,但至少可以说是对“历史真实”的接近。而这一接近过程也“逻辑”地表明当地人对其村寨历史和本民族身份在历史的“虚构”和“实构”中所做出的努力。正是这种因为“历史建构”的需要,坪坦河侗族人关于其祖先来源的历史记忆是复杂多元,既有“土著记忆”——这是其族群身份的“根基”,也有“移民记忆”——这是其耦合“正史”、由“化外”转变为“化内”的逻辑需要,同时也保存有大量的“民间记录”——这是其村寨史最“真实”的史料,是对当地人关于历史“虚构”与“实构”最重要的佐证文献。

民族村寨 土著记忆 移民记忆 历史建构 民族身份

姜又春

怀化学院湖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南宁

中文

549-559

2014-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